查看原文
其他

老年人玩微信:一直很努力,请你别屏蔽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作者:Laura姐姐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编辑:

阿烦


社长说

说真的在许多00后看来,

微信是一些中老年人才用的APP         



● ● 

老年人玩微信:

一直很努力,请你别屏蔽


微信里的老人:这么近,又那么远

 

清晨(或午夜)定期发送的心灵鸡汤、萌萌哒(辣眼睛)表情包、毫无防备的微信语音和视频、当然还有逢年过节贴心的微信红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微信好友里不再只有同学同事,还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七大姑八大姨。


微信使用数据显示,2016年微信55岁以上活跃用户数为765万,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跃升至5000万。老年用户的大规模进入进一步证明了微信“国民应用”的地位,也宣告以微信为沟通媒介的 “数字家庭”的到来。

 

然而,“数字家庭”的到来使青老群体聚集在同一个网络空间里,“青老”碰撞也引发了诸多不适与矛盾,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老年人在微信中被子辈的“社交差序”问题——在微信里,老人把孩子放第一位,而年轻人却把老人放在最末位。


腾讯研究院《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以下简称《吾老之域》)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微信好友中家人占比为23.1%,明显高于青年群体,同时他们在朋友圈评论和点赞中都会将家人放在第一位。而与此相反,与老人的家人微信好友占比类似的数据是青年人屏蔽家人朋友圈比例——有25.8%的青年人选择在朋友圈中屏蔽家人,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顺序永远是好友>父母。

 

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给予长辈同等的情感回馈,在微信里好像也是一样。老人们走进我们的微信里,又以另一种方式“消失”在微信里…为什么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老人与青年人在微信中对待彼此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我们与老人因微信贴的更近的同时却又似乎在变得更远?



忽略与漠视?这个锅我们不背

 

就在大约五年前,我们与父辈在新媒体使用上还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你看你的电视,我玩我的手机,似乎成每个家庭的标配画面。然而全民微信的时代,第一次使各年龄层的互动交流在相同的空间、利用相同的方式产生交集。微信在联结新老生代的同时,也使几代人之间隐藏的“代际鸿沟”与家庭权威关系转移等问题暴露无遗。

 

人类学家米德把代际文化的传承分为三个阶段:前喻文化阶段,这一阶段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方向是由长辈流向晚辈;并喻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人与老年人各自向同辈学习;后喻阶段,这一阶段是老年人反过来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与文化。后喻阶段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反哺”与“反向社会化”。从现在看来,由此“逆转”的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方向的转变,更是家庭权威结构与权力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家庭权威体系是以父亲为核心的“父权”家庭权威文化,以儒家伦理中的“三纲五常”为基础。权威文化决定了父亲作为教化者的地位,掌握着家庭话语权,而这一地位又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传统的权威结构。


 

如果说传统社会缓慢的社会节奏为自“上”而“下”的前喻文化提供了土壤,那么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是颠覆性的重新定义了知识、技术甚至是价值观念的更新速率,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后喻文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到来。

 

当下我们所遭遇的老人在微信中“消失”的尴尬景象就根源于这种“新老相撞”所引发的矛盾。一方面,老人从传统社会的“权威象征”转化为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青年人从“被教化者”变为“话语主导者”。权力关系更新必然带来一方“势强”而另一方“势弱”,对于老人来说,传统威权的逝去也必然伴随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反思:“微信反哺”可否成为数字家庭的沟通密钥?


微信是把双刃剑,它在使“新与老”碰撞与冲突的同时也为文化反哺提供了空间。

 

所谓“文化反哺”指的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青年向长者学习的文化传递方向相反。“全民微信”时代的到来同时给广大的年轻人以微信为媒介对老年人进行文化反哺提供了空间,由微信作为媒介的反哺行为又可以被称作“微信反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裕琼教授认为,微信反哺是改善代际冲突与老年群体边缘化问题的绝佳选择。

 

•       不是所有家庭都适合微信反哺

 

文化反哺过程的实质是代际互动的过程,而实现良好的代际互动要求互动双方——父辈与子辈,具备沟通力。沟通力是反哺行为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沟通力指双方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它要求沟通双方平等、尊重、包容以及拥有足够耐心。

 

沟通力需要平等的家庭权力关系。父权式家庭中,父亲是权威象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则是家庭中主要的劳务承担者,通常缺乏话语权,家庭地位较低。而子代则像被夹在中间,一方面敬畏父亲的权威,一方面又对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缺乏尊重。腾讯研究院开展的“家庭内微信工作坊”中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孙女小安是性格活泼的初中生,奶奶是不识字的农民。在亲子微信教学过程中,孙辈明显缺乏耐心,嫌弃老人迟钝;而奶奶甚至因为自我嫌弃而灰心,最后反哺成效欠佳。而在另一个家庭中,初中生小夏与同样缺乏识字能力的外婆微信反哺效果良好,而这正是得益于小夏民主、互助的家庭权力关系。

 

沟通力需要相似的家庭氛围。教父母正确打开微信的前提是彼此认同微信所代表的新媒体与新科技的价值,如果父辈始终将微信或新科技视为“洪水猛兽”,认为用微信就是“玩手机”,是一种误人子弟的行为,那么反哺显然不可能顺利开展。更近一步,观念的转变要求开放、平等的思维以及不断学习的精神,腾讯研究院“家庭微信工作坊”反哺效果良好的家庭中,老人普遍拥有性格活泼、态度积极、愿意接触新鲜事物的良好品性。

 

•       微信反哺的正确姿势

 

从腾讯研究院《吾老之域》以四个家庭为研究对象的微信工作坊中我们看到,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微信反哺”,每个家庭状况的差异决定了它们拥有属于自己家庭内部的独特的沟通方式,而引起差别的原因却又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事实上,在腾讯研究院的研究中,无论是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双方放下原有成见、积极、耐心的与对方沟通,都会收获良好的微信反哺成果。而良好沟通需要老人与年轻人双方共同的努力。

 

年轻人应将反哺当义务,老年人应将反哺看作情感回馈。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取得跨越性突破的纪元,数字时代的来临变革了以往的知识获取方式与人际沟通模式。会用微信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基本生存沟通之道,这意味着年轻人需要端正观念,将“反哺”当作一件正经事,教老人学会最基本的微信通讯功能更应当成为年轻人的义务。与此同时,老人也应摆脱以往固化的长者权威思维,不要将年轻人的反哺当作“说教”,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对长辈的情感。

 

年轻人多些尊重,老年人少些偏见。尊重意味着尊重老人的学习意愿。如果老人愿意接触微信,那么就请你当他们的辅导者与陪伴者;如果老人不愿意使用微信,那么就请你当他们的眼与手,不要让他们离我们太远;尊重还意味着回归老人的本质需求。年轻人在反哺过程中常常主观臆断老人的微信需求,而忽略老人使用微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每个老人的使用微信的实际需求都不同,真正的尊重是认真“听”他们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灌输。与此同时,老人也应当学会放开原有成见,锤炼心态,积极地拥抱新科技。


 

反哺莫把手段当目的。最后,“微信反哺”只是老年人与青年人打破“社交差序”,探索共处模式的方式之一,它代表着一种态度——把“数字家庭”时代引发的矛盾带回到家庭内部去消解。“反哺”是为打造更加和谐的代际关系,重要的是发生在父辈与子辈间的沟通过程,而非硬性追究老人是否真的学会用微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尊重老去,或许才是人人都需要“反哺”的数字时代精神。


●  

1

 你可能会喜欢:

 老年人+微信=谣言扩散机?拜托,他们还会屏蔽你

「微信对骂群」的杠精学研究报告

中老年人的朋友圈为什么爱发谣言和鸡汤?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